高校查询
专业查询
用户名:
密  码:

免责声明

    江苏招生考试网发布的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公布信息为准!

联系我们

   获知高招动态、信息查询、咨询答疑可微信我们!
微信联系我们
江苏招考网官方QQ:153290717
志愿填报指导QQ群:323915354
考生家长交流QQ群:211760756
普通考生交流QQ群:111956899
高考艺术生QQ群:323920880
高考体育生QQ群:323921665
注册入学交流QQ群:323919144
合作申请交流QQ群:282941526
信息发布/ 广告投放联系
电话:025-86982208(兼传真)

院系设置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创办之初,不分专业,但矿冶、路工方面的课程必修,到福中矿务大学时期,本科三年级开设有建筑计划等课程。

  1931年7月,学校易名私立焦作工学院后,设立土木工程科。

  1933年8月,土木工程科改为土木工程系。

  1950年3月,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与焦作工学院合组中国矿业学院后成立土木工程学系。

  1951年,中国矿业学院成立基础课程组。1952年,基础课程组分为3个教研组,其一为力学教研组。

  1952年4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的中国矿业学院系、教研组组织系统一览表中,土木工程学系更名为矿山土木工程学系。同年9月矿山土木工程学系更名为矿山企业建筑系。

  1953年10月,矿山企业建筑系更名为矿井建设系。

  1956~1958年,力学教研组分为理论力学教研组、材料力学教研组。

  1963年8月,矿井建设系与采煤系合并成立采矿系。

  1980年5月22日,采矿系的煤矿建井、煤矿工业与民用建筑两个专业分出来成立矿山建筑系。

  1985年3月15日,理论力学教研组、材料力学教研组更名为理论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教研室,还设有理论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隶属于应用数学力学部。

  1996年4月18日,在矿山建筑系基础上,成立建筑工程学院。

  2000年,在理论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隶属于理学院。

  2010年1月18日,力学学科整体从理学院划出,与建筑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宗旨;以“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优先;科研纵向与横向并重,纵向优先;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研究型教育优先;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为原则;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特别加强实践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努力创造科学研究条件;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积极扩大工程实践视野;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拓展国际视野;充实内涵、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办出特色。

  学院现设有道桥与地下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建筑工程系、建筑学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所、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矿井降温与热能利用研究所、结构鉴定与加固研究所、采动区路桥工程研究所、爆破工程技术所等系所。拥有国家注册工程师培训中心、建设监理咨询中心、建筑材料检测中心、计算机室及图书资料室。

  学院(含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余位教授,40余位博士生导师,60余位副教授,教师中博士比例60%以上。目前学院在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800余人,本科生、留学生2300余人。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矿山建设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室内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工程管理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构建了以2个国家级实验平台(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龙头,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力学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深厚表土冻结及深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4个学院实验室(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建筑结构与材料实验室、道桥与爆破工程实验室、地下工程实验室)为基础的立体式平台体系。构建了以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工程力学)为龙头,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力学)、2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岩土工程、工程力学)、10个博士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工程管理)为主体,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力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工程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为基础的立体式学科平台体系。形成了以2个国家特色品牌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为龙头,3个江苏省特色品牌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1个拥有IPMP(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培训与认证资格专业(工程管理)为主体,3个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为基础的立体式专业体系。

  学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领域主要涉及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深部土力学特性及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深部岩体力学行为与围岩稳定控制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煤矿采动区建筑结构物保护理论与技术、深部地下空间环境调节与节能技术、采动岩体力学与工程、孔隙与裂隙介质力学、非线性力学与软岩工程、计算与光测力学、工矿区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研究、基于空间安全的建筑设计研究、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矿业城市规划、矿区生态重建规划、新农村规划与乡土聚落保护、产业类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研究、地下空间环境调节与节能技术、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价、土壤传热传质过程与工程应用、天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矿山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监理、工程技术经济、工程造价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与方向。

  2008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级项目60余项,其中973子课题10余项,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项。获得省部级项目近百项;纵向课题总经费上亿元,横向经费2亿余元,年均达到6000多万元。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近10余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教师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EI源期刊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积极加强与国外、海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了400余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邀请了国内外近40个知名大学及权威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作学术报告。选派了1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外大学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成功举办协办了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混凝土与结构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英岩土工程学者交流会、深埋隧(巷)道国际研讨会、江苏省力学学会青年论坛,中国力学学术大会、矿山工程力学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国际岩爆与微震活动性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矿井物探技术论坛暨矿井物探技术应用交流会、国际岩石力学高层学术讨论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组织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丹麦理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建立有长期合作办学和研究关系。

  悠久的办学历史、“人本、学术”的学院环境、“务本、进取”的学院精神、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办学条件,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公路、矿山、铁路、地铁、港口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咨询、设计、施工、勘测、监理、科研、教学等工作的历届毕业生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干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面向新世纪,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制订了新的发展目标: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以宽口径的建筑工程为主体、以岩土工程和工程力学为基础、以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为优势和特色、在土木建筑与力学领域专业门类齐全,并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能够培养一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有特色、有影响、有水平、有活力、有潜力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学院总体办学水平跻身国内同类院校前20名;土木工程和力学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取得建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将建筑学建设成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研究型学院的构建和发展模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我院从目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学院。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90666

  传真:(0516)83590618

  E-mail:hwjing@cumt.edu.cn 执行院长 靖洪文

  henglinlv@cumt.edu.cn 党委书记 吕恒林

网站服务热线:(86)025-86982201/86982240   服务监督及投诉电话:13913911199

网站介绍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江苏省通管局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江苏网站联盟 | 前程网

Copyright 1999-2014 江苏招生考试网 版权所有 江苏省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江苏省招生考试门户网站

[网站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82]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210207号] 网站律师:北京康达(南京)律师事务所

江苏省信息化协会会员 江苏省互联网协会会员 江苏教育电视台 《支点》特别节目唯一指定合作网站 中国江苏网唯一指定教育合作网站